人才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是高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自學校第十一次黨代會以來,新增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6人,歐洲科學院院士2人,俄羅斯工程院院士1人。新增長江、杰青等國家級人才計劃137人,國家級人才總量增加近2倍,新增省部級人才計劃249人。
高層次人才不斷涌現,師資隊伍建設可圈可點的成績背后,是華理近年來構建的“人才強校”戰略。
頂層設計,改革激發人才活力
華東理工大學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秉持“傾心引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暖心留才”的理念,構建“引、育、留、用”四位一體的全鏈條人才生態,打造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圍繞激發教師隊伍活力,學校不斷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服務、支持、激勵機制;圍繞激發教師發展動力,學校深化職稱職級和績效分配改革;圍繞學科建設需要,高標準引用人才;圍繞教師的成長需要,優化師資成長生態。一系列人才工作相關的改革,彰顯了學校對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視。
“特聘研究員”計劃是華東理工大學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的重要舉措之一,該計劃破除了任職年限等束縛,幫助優秀的青年人才盡快脫穎而出。青年英才培育計劃是學校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校戰略的重要舉措和創新行動,該計劃為青年人才搭建海內外高端學術交流平臺,鼓勵優秀中青年教師開展國外訪學研修,支持教師產學研踐習,提升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和技術水平。此外,學校還創新博士后工作機制,新增博士后流動站 4個,在站博士后人數增加59%,博士后成為重要師資來源,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占全校比例65%,留校博士后占引進師資比例48%,其中44%受聘特聘研究員崗位,青年人才逐漸成為學校學科發展的中堅力量。
華東理工大學強師行動計劃啟動
在2024年的第40個教師節慶祝大會上,學校啟動了“強師行動計劃”。根據該計劃,學校將進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進長聘-預聘崗位體系改革,建立健全以杰出教授、講席教授、特聘教授、特聘研究員為代表的新型人才崗位體系。深化職稱職級評聘改革,突出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導向,完善以代表性成果和發展性評價為主要內容的評價方式。強化職稱結構頂層設計,完善分學科評聘機制,探索學科型研究員制度,推動青年教師快速成才。深化薪酬體系改革,賦予學院更大自主權,建立規范化的考核激勵機制和相應的薪酬調整機制。構建教職工榮譽體系,加強校級教職工榮譽表彰項目制度化、體系化建設,加大優秀教師典型選樹表彰力度。不斷完善“匯賢人才”體系,圍繞“兩新兩大”戰略完善“急需緊缺”人才目錄,著力引育學科重點發展領域人才,超常規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健全學校引導、學院主導、部門配合的協同引才機制,發揮“伯樂”引才薦才作用,促進學科需求與人才供給精準對接,集聚天下英才。
厚植沃土,青年人才迅速成長
一系列科學規范的改革舉措,是推動學校人才發展的重要引擎,也為教師施展才華實現抱負創造了條件,優秀青年人才在華理這片沃土上迅速成長。
2015年,在華理獲得工學博士學位的姜慶超剛剛畢業。9年后,他已成長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德國洪堡學者、上海市浦江學者、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人才計劃入選者。
談及自身的發展,姜慶超將其歸功于華東理工大學對青年人才的重視以及不斷完善的人才體系。他表示,“得益于學校和學院領導的支持,畢業后我去了加拿大、香港和日本等地訪學。在科研的起步階段,我獲得了學校青年英才培育計劃的資助。感恩學校、學院為我提供了廣闊的成長平臺”。談及未來,姜慶超表示將努力上好課、帶好團隊、教好學生,堅守做一位“好老師”的初心。
在華理,青年人才迅速發展的例子還有很多,2023年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項目獲得者張琦,2016年還在華理化學學院讀博士一年級,2023年已經回到華理,成為一名教授、博士生導師。期間,他在荷蘭格羅寧根大學攻讀博士后,師從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伯納德·L·費林加院士。
談及在華理的快速成長,張琦表示,“華理提供的一流平臺和學術氛圍,是吸引我回到母校的源動力。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為我們年輕人的職業發展提供了國際化、多元化的平臺基礎和工作環境,也促進了我們青年教師與國際專家的深入交流,更快更好地使科研成果獲得國際認可”。談及未來的發展,張琦表示將腳踏實地,做原創性的、有特色的基礎研究工作,探索動態化學與智能材料科學前沿,促進學科交叉和應用拓展,服務學校的“雙一流”建設。
從讀博士到回到華理做老師,姜慶超、張琦只是眾多青年英才的一個縮影。“重視青年教師隊伍建設,建好高校教師發展平臺,支持青年教師成長。”在學校人才強校戰略的實施下,多名青年學者在培育成長中實現精彩蝶變。
提質賦能,助推教師專業發展
為拓展海外優秀青年引進渠道,校長軒福貞帶隊在荷蘭開設招聘宣講洽談會,學校舉辦多場“匯賢國際青年學者論壇”,邀請海內外各學科領域的青年才俊參會交流,也為華理招才引才暢通了渠道。
“碳中和技術”青年學者論壇主旨報告
德育為先,修身為本。為了給新入職教師扣好教育生涯的“第一粒扣子”,學校連續多年開展新進教師崗前培訓,今年10月,校長以“以育人為志業 做新時代教育的踐行者”為題講授“開班第一課”,結業儀式上,校黨委書記蔣傳海作專題輔導報告,并為新進教職工代表頒發結業證書。“儀式感” 滿滿的“入職第一課”讓新教工深切感受到了學校的關懷與重視,堅定了理想信念和育人初心。
校黨委書記蔣傳海為新教職工頒發結業證書
校長軒福貞帶領新教職工進行入職宣誓
發揚“傳幫帶”傳統,開展教育教學與科研能力提升專題培訓,舉辦青年教師教學能力競賽、教學研討會,組織教師節慶祝大會、教師入職、教師榮休等重要活動……從入校開始,新進教職工在教學、科研、比賽中成長蛻變,在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中增強榮譽感和使命感。
教育部網站專題報道學校“五個強化”推進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
教育部網站專題報道學校“四個注重”扎實推進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工作
榜樣引領,見賢思齊。學校大力弘揚教育家、科學家精神,扎實推進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持續加強優秀教師典型選樹表彰和宣傳力度,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常態化開展師德涵養培育,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構建日常浸潤、項目賦能的教師發展良好生態,形成了爭做“四有”好老師、成為”大先生”的良好氛圍,涌現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全國工人先鋒號、全國教學名師、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等一批優秀團隊和教師典型。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從共和國化學工程師的搖籃,到新時代科技創新和拔尖人才培養一流高地,學校始終將人才資源視為學校科技創新的第一動力、立德樹人的第一資源、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戰略,面向未來,學校將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不斷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健全教師發展支持服務體系和榮譽體系,匯聚天下英才,造就新時代高水平師資,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教育強國建設提供強勁的人才支撐。